特約撰稿人 王曉景
如果有一種食物既具懷舊情懷,又常吃常新的話,那一定是南街村的北京方便面了。
作為一種速食面,它在20世紀(jì)90年代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有人調(diào)侃,在沒有奧利奧的年代,它就是我們的捏一捏、扭一扭、泡一泡。上學(xué)時常備的零食是它,捏碎,撒上料包,放在抽屜里,課間摸一把放進(jìn)嘴里,香酥爽口,唇齒留香。走親訪友時攜帶的見面禮也是它,每年村子里過完廟會,小伙伴聚集街頭嘰嘰喳喳談?wù)摰脑掝}之一就是:你家收了幾箱方便面?
時光倏忽而過。二三十年來,它仍舊是紅黃白相間的經(jīng)典配色、一料包一面餅的真誠與樸實;價格仍是實惠親民,默默踐行著物美價廉的商業(yè)法則。它陪我們從沒車、沒房、沒錢但有無限夢想的歲月走到了如今物質(zhì)極其豐盛的黃金年代,不斷見證我們經(jīng)濟(jì)的飛速發(fā)展,見證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跨越。
昨天它有“速食”的便捷。碗內(nèi)放入面餅,倒入料包,沖入沸水,面香伴著裊裊熱氣升騰而起,片刻即食。職場媽媽只需三分鐘,便能給孩子一頓熱飯食,不被做飯的煩瑣所束縛;忙于工作和讀書的年輕人,得以快速填飽肚子,專注于學(xué)習(xí)和事業(yè)。離開家的時候,看到它會生出慰藉,仿佛俗世的肚腸和孤獨的靈魂得到了安撫。曾有位省內(nèi)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分享:我在歐洲留學(xué),凌晨三點,家里什么都有,我倒了杯牛奶,打開了第二包北京方便面……
今日它有“慢享”的閑趣。周末,用雞湯作底,加溏心蛋、叉燒、筍干、蝦仁和青菜,在砂鍋的“咕嚕咕嚕”聲中,放入一包北京方便面,就是色澤鮮明、營養(yǎng)合理的午餐。晚上朋友聚會吃火鍋,在最后時刻拿一包北京方便面,讓細(xì)細(xì)的波浪形面條被濃郁的湯汁包裹,在半軟時撈出,會將快樂與滿足推向極致。也有資深吃貨解鎖胡辣湯泡方便面的新吃法,將面餅掰碎浸入熱、辣、濃、鮮的湯里,吃起來真“得勁兒”,有種誰吃誰知道、誰吃誰過癮的酣暢。
它與廚房的家常之物最為相配,即使廚藝不佳,用它也會做出花樣翻新的美味。比如可以炸蔥油做蔥油面,可以加芝麻醬做冷面,可以加牛肉做鹵肉面,也可配豆芽做炒面,或者加芝士做面餅披薩。
煙火氣落在這小小的面餅上,是簡繁皆可、干濕兩宜。此時已五月,麥梢將泛黃,生活在平原小城的我們,體會過“汗滴禾下土”的不易,懂得風(fēng)吹麥浪的溫柔,懷揣真誠與樸實的品質(zhì),明白經(jīng)過拋落、摔打、熟化,才有綿延的滋味。
責(zé)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