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樓(5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鐘樓建在方形基座上,為磚木結(jié)構,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shù)拈w樓式建筑,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樓設二層,每層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建筑圖案。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浸潤,西安鐘樓巍然屹立至今,晨鐘雖已不再,卻依然見證著古都的滄桑變化,訴說著關于時間的一切。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西安鐘樓(5月1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鐘樓建在方形基座上,為磚木結(jié)構,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shù)拈w樓式建筑,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樓設二層,每層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建筑圖案。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浸潤,西安鐘樓巍然屹立至今,晨鐘雖已不再,卻依然見證著古都的滄桑變化,訴說著關于時間的一切。
新華社發(fā)(鄒競一 攝)
西安鐘樓夜景(5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鐘樓建在方形基座上,為磚木結(jié)構,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shù)拈w樓式建筑,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樓設二層,每層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建筑圖案。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浸潤,西安鐘樓巍然屹立至今,晨鐘雖已不再,卻依然見證著古都的滄桑變化,訴說著關于時間的一切。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一名游客在西安鐘樓附近參觀(5月2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鐘樓建在方形基座上,為磚木結(jié)構,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shù)拈w樓式建筑,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樓設二層,每層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建筑圖案。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浸潤,西安鐘樓巍然屹立至今,晨鐘雖已不再,卻依然見證著古都的滄桑變化,訴說著關于時間的一切。
新華社發(fā)(鄒競一 攝)
游客在西安鐘樓內(nèi)參觀游覽(5月1日攝)。
雄踞關中平原中部,北望蒼莽黃土高原,南依巍峨秦嶺,西安,作為一座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演繹了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一個個文化地標,記錄著這座城市歲月長河中的絕代風華,流淌著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
作為西安文化地標之一的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鐘樓建在方形基座上,為磚木結(jié)構,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shù)拈w樓式建筑,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樓設二層,每層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yōu)美的建筑圖案。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浸潤,西安鐘樓巍然屹立至今,晨鐘雖已不再,卻依然見證著古都的滄桑變化,訴說著關于時間的一切。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