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不僅僅要承受疾病的折磨,同時還常常面對家庭貧困所帶來的無奈。讓這些貧困的精神病患者集中收治在當地的精神健康幫扶中心,既便于患者的治療康復又能為他們家庭減輕負擔,這對患者重拾生活尊嚴,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諧都有一定的意義。
我是漯河市廣播電視臺的一名老兵,在近幾年的工作中,我常被漯河當地的一些脫貧故事所感動,尤其是被送進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的那些患者康復自立、家庭脫貧的故事讓我最為感動。下面我講述幾個與大家共勉:
我首先講述的是發(fā)生在2019年3月份郾城區(qū)的首屆扶貧產品展銷會上的故事。2019年3月30日,漯河市郾城區(qū)在龍城鎮(zhèn)黨性廣場舉辦首屆扶貧產品展銷會上,來自全區(qū)各鎮(zhèn)、村的20家扶貧產業(yè)基地、企業(yè)、合作社攜帶近百種產品前去參展。在廣場西側一個參展臺上擺放著精致的串珠小掛件、木質貼畫等手工藝品,展臺前方的地面上還擺放著十幾個精美的畫框,孔雀、玉蘭花等作品栩栩如生,吸引了許多市民前去觀看、購買。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展臺的作品均來自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這讓到場的人們倍感意外。
在現(xiàn)場,一位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的工作人員,向到會者反復介紹這些手工藝品背后的故事。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手工品大部分都是恢復期的病人在護士的幫助下制作完成的;病人通過手工技能康復訓練,可以培養(yǎng)肢體協(xié)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轉移患者對疾病的關注、建立重返社會的信心,作品售出后的收入還會按一定的比例分給病人;對康復情況較好的患者,還會將其安排到中心內部的農療基地和手工制作室,邊鞏固治療,邊從事有償務工,讓貧困精神病患者樹立自信,融入社會、穩(wěn)定脫貧。說實話,政府的政策措施、患者背后的故事和現(xiàn)場精致的展品著實打動了當天許許多多的到會者。
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是在郾城區(qū)衛(wèi)健委依托漯河市精神病醫(yī)院建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運轉。在這個幫扶中心組建有心理咨詢、救治救助、隨訪管理、應急處置、工娛療等專家服務團隊。工作人員圍繞心理疏導、醫(yī)療救治、扶智助志、自創(chuàng)自立、奉獻社會等內容,對貧困患者實行點對點、人對人、精準識別,制定咨詢、預防、治療、康復、幫扶、救助、就業(yè)為一體的管理體系。幫扶中心對全區(qū)260多名患有精神疾病的貧困群眾分批次進行3~6個月的集中康復治療,并對康復情況較好的精神疾病患者,安排到工療及產業(yè)扶貧基地邊鞏固治療邊從事有償務工,讓貧困精神疾病患者融入社會,穩(wěn)定脫貧。
精神病患者的作品感動了我和這個展銷會的每一個過往者。隨后我多次走進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深入接觸這群患者的生活,感受到了發(fā)生在他們身上更多的故事。
第一是鄭來福(化名)老人家兒子和女兒的故事:郾城區(qū)孟廟鎮(zhèn)鄭來福(化名)老人家的一雙兒女都不幸患有精神病。兒子鄭建軍(化名)),患病10多年了,總懷疑別人議論自己,偷自己的東西、沖動、傷人、自語自笑、不與他人交流、喪失生活勞動能力;女兒鄭建苑(化名),患病20多年,主要表現(xiàn)為自言自語、沖動毀物、疑心敏感、生活懶散被動,沒有生活勞動能力。因兩名患者多次反復住院,把家庭的經濟徹底拖垮了,當時鄭來福(化名)老人家里可以說是一貧如洗。他們被送到到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后,通過藥物、心理等治療,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并逐漸掌握了相關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現(xiàn)在兒子已經出院并外出進行打工,女兒在家也能進行日常家務的處理。鄭來福(化名)老人看到兒子、女兒病情恢復并能外出打工掙錢感到非常欣慰,如今他們家的經濟狀況已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加上政府相關政策的幫扶,到本年底已經脫貧。
第二是宋凱鵬(化名)夫妻的故事:宋凱鵬(化名)是郾城區(qū)裴城鎮(zhèn)人,表現(xiàn)為膽小害怕、自言自語、無故打人、罵人、生活懶散被動,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他已有17年精神病史,并且他的妻子也有精神病史,家里有一女兒。宋凱鵬(化名)和年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家里缺少經濟來源,拮據情況可想而知。宋凱鵬(化名)以前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進行治療,效果很不理想。村干部將他送入幫扶中心進行系統(tǒng)正規(guī)治療后,恢復穩(wěn)定良好,像日常洗漱、疊被、個人衛(wèi)生都能自行料理,也知道關心別人,還經常到農療基地進行鍛煉、康復,在幫扶中心也是能掙收入的患者。宋凱鵬(化名)的父母到幫扶中心去探望時看到兒子的變化,常說的一句話是:感謝醫(yī)護人員,更感謝政府給貧困人員提供這么好的政策!
最讓我感動的是馮貴生(化名)的故事:馮貴生(化名)是郾城區(qū)新店鎮(zhèn)人,如今25歲,有10多年病史,母親也有精神病史。馮貴生(化名)在被幫扶中心收治以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流浪漢,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哪村的,叫什么名字。他整天蓬頭垢面地在附近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漫無目地的流浪。他性格孤僻懶散、個人生活料理能力很差,不知洗漱、蓬頭垢面、撿食垃圾。他無故出現(xiàn)沖動行為,甚至毆打自己的母親、掐母親的脖子………當時,弄得幾個村莊的老人和小孩不敢出門,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由于受家庭經濟條件限制,馮貴生(化名)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成立后,由村扶貧干部牽頭把馮貴生(化名)送入郾城區(qū)健康精神幫扶中心治療。
通過3-6月的治療和康復,該患者精神癥狀完全消失,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能獨立處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能融入集體生活,進行一些團體功能訓練,做一些打掃衛(wèi)生的日?;顒?,還能在農療基地、手工制作室做一些工作。
進幫扶中心前后的馮貴生(化名)
馮貴生(化名)從一個瘋瘋癲癲的流浪漢,在經過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的系統(tǒng)治療和康復幫扶,不僅僅精神癥狀完全消失,而且因為他不斷地參與農療基地、手工制作室的工作還能得到一份收入。這份收入對他家里的經濟狀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今,可以說馮貴生(化名)是在住院接受治療調理,也可以說他是在這里工作。他從一個食不果腹的“流浪漢”變成一個生活充滿希望的人,這是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的治療和幫扶的結果,更是郾城區(qū)衛(wèi)健委認真落實上級有關政策打造“精神健康幫扶中心”這個平臺的初心所在。
這些貧困的精神病患者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通過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的大力幫扶,他們的病體逐步康復、家庭經濟狀況逐漸向好,他們重新拾起生活的尊嚴、迎來從前沒敢奢望的人生蝶變。如今,這種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每時每刻都在幫扶中心上演。
最近,記者通過對他們各自家庭的跟蹤采訪了解到,當地基層政府部門給他們家庭提供的其它幫扶措施效果也很明顯。就這樣,這個特殊群體的家庭脫貧問題,在郾城區(qū)精神健康幫扶中心和他們所在地最基層政府部門的接力下給解決了。
作為漯河市廣播電視臺的一名老兵,我的從業(yè)生涯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感人故事,但其感人程度還是無法與我近幾年在幫扶中心遇到的這些精神病患者的故事相比。我見證了這些精神病患者住院、康復出院和他們家庭借助政策實現(xiàn)脫貧乃至走向富裕的動人故事,尤其是近幾年在黨和政府“精準扶貧、精準幫扶”政策的支持下,精神病患者從被疾病纏繞走向康復并實現(xiàn)家庭脫貧的步子邁得愈加堅實。對于患者自己和家人曾經一張張痛苦的臉、曾經一個個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曾經一步步向上掙扎的窘態(tài),都因政府精心打造的精神健康幫扶中心對他們各自心靈密碼的解開而成為過往。(記者:馬宰華 黃曉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