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
央廣網(wǎng)開封9月28日消息(記者 張麗娜 張羲輪)秋日的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灑在河南蘭考的土地上,一棵巍然聳立的泡桐樹下,82歲的魏善民緩緩走來。他一如既往地騎著電動三輪車,帶著掃帚和簸箕,給這棵守護了50年的樹澆水、施肥。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回應(yīng)他多年如一日的照料。
這棵泡桐是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的,被人們稱為“焦桐”。1963年,焦裕祿帶領(lǐng)蘭考人民抵御風沙,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種下了希望的種子。今天,這棵泡桐已長成參天大樹,它見證了蘭考的變化,更承載著焦裕祿精神。
50年守護,不變初心
魏善民回憶起與焦裕祿一起種樹的日子,眼中泛起淚光。他深情地說:“那天我們一起種樹,輪流拿樹苗、刨坑。焦書記從不把自己當干部,和我們一起干活。”
焦桐守護者魏善民(央廣網(wǎng)記者 張麗娜 攝)
從那時起,這棵泡桐樹就成了魏善民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感寄托。50年來,他每天清晨都要來到樹下,為它掃葉、澆水、施肥,仿佛在與故人對話。
“焦書記帶領(lǐng)我們治沙改土,種下這棵泡桐,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如今,這棵樹長得這么高大,就像焦書記的精神一樣,永遠扎根在我們心里。”魏善民說。
清澈的愛,傳承不息
“這棵泡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征。”焦桐樹下的石碑簡介上,刻著這樣一句話。
焦裕祿在泡桐前的留影(資料照片 劉俊生 攝)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470多天,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恒的豐碑。他與蘭考人民一起吃苦,忍受病痛,誓要改變蘭考貧窮落后的面貌。焦裕祿曾說:“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他的精神影響了魏善民以及一代又一代的蘭考人民。
魏善民并非孤例。在蘭考,焦裕祿的事跡早已家喻戶曉,無數(shù)人同魏善民一樣,默默守護著焦裕祿留下的遺產(chǎn)和精神。這份無聲的傳承,如泡桐樹的根系,扎入了每個人的心田,深深滋養(yǎng)著這一方土地。
“我們守著這棵樹,不是守樹,而是守著焦書記的精神。他教我們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把人民放在心上。這樣的精神,不能忘。”魏善民的話質(zhì)樸而有力,像泡桐樹一樣,深深扎根于大地,生生不息。
焦桐無言,精神永存。從魏善民守護焦桐50年的故事中,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對一棵樹的守護,更是對一種精神、一種信仰的堅守。焦裕祿精神如同泡桐樹,雖歷經(jīng)風雨,卻依然枝繁葉茂,扎根于中華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yīng)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quán)聲明:本文章版權(quán)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